1.理解
1.1.什么是屈光度
屈光度(D)是衡量透镜光学性能的单位,用来描述光线经过透镜时的聚焦或发散能力。它是透镜焦距的倒数
1.2.屈光度的定义
- 0D(零屈光度): 透镜的焦距趋于无限大,此时透镜对光线既不聚焦也不发散。例如,平板玻璃就是零屈光度。
- 正屈光度(+D): 表示凸透镜,具有会聚光线的功能,用于矫正远视或老花眼。
- 负屈光度(-D): 表示凹透镜,具有发散光线的功能,用于矫正近视。
1.3.屈光度的计算
屈光度计算公式为:
$$ D=\frac{1}{f} $$
其中,D 是屈光度,单位为 diopter (D),f是焦距,单位为米 (m)。
- 如果透镜的焦距 f 为正,屈光度为正,例如,焦距 f=0.5 m时
$$ D=\frac{1}{0.5}=+2D $$
- 如果透镜的焦距 f 为负,屈光度为负,例如,焦距 f=-1 m时
$$ D=\frac{1}{-1}=+1D $$
1.4.屈光度的意义
屈光度在眼科中广泛用于描述眼镜或隐形眼镜的度数,用以矫正屈光不正(近视、远视、散光)。
近视(负屈光度):
- 近视眼的屈光系统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过强,导致成像在视网膜前。
- 需要佩戴凹透镜(负屈光度)将光线发散,延后成像到视网膜上。
- 例如,屈光度为 -2D 的眼镜可矫正焦距为 -0.5 米的近视。
远视(正屈光度):
- 远视眼的屈光系统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足,导致成像在视网膜后。
- 需要佩戴凸透镜(正屈光度)将光线会聚,提前成像到视网膜上。
- 例如,屈光度为 +1.5D 的眼镜可矫正焦距为 0.67 米的远视。
2.屈光度与距离对应表
屈光度 (D) | 焦距 (m)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0D | 无穷大 | 远距离视物清晰,不聚焦、不发散 |
+0.25D | 4.00m | 轻微会聚 |
+0.50D | 2.00m | 常见轻度远视矫正 |
+1.00D | 1.00m | 中度远视或老花矫正 |
+2.00D | 0.50m | 近距离阅读眼镜 |
+3.00D | 0.33m | 高度会聚(显微镜用途) |
-0.25D | -4.00m | 轻微发散 |
-0.50D | -2.00m | 常见轻度近视矫正 |
-1.00D | -1.00m | 中度近视矫正 |
-2.00D | -0.50m | 高度近视矫正 |
-3.00D | -0.33m | 超高度近视矫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