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光学系统(如相机镜头、显微镜、投影仪、AR/VR光学模组)中,我们常常希望把一个平面物体成像到平面传感器上,使得画面中心和边缘都能同时清晰。然而,现实情况往往不理想:由于镜头折射规律和设计限制,焦平面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平面,而是一个弯曲的曲面。这种现象就叫 场曲(Field Curvature)。
一、什么是场曲?
- 理想情况:镜头/屏幕应当把平面物体成像到平面。
- 实际情况:成像面是一个弯曲的曲面(通常近似球面)。
表现为:
- 当镜头对焦在画面中心时,边缘会模糊。
- 当对焦在画面边缘时,中心又变得模糊。
这就是典型的场曲问题。
二、场曲的影响
摄影领域
- 边缘模糊、风景拍摄时画面整体不清晰。
显微镜
- 样品边缘无法与中心同时成像,影响观察与测量精度。
投影与AR/VR
- 用户眼睛看到的画面中心和边缘不能同时对焦,降低沉浸感与舒适度。
三、如何测量场曲?
场曲的测量本质是:
在不同场点(画面中心、边缘等)分别寻找最佳对焦位置,然后对比它们之间的焦距差异。
1. 基本思路
- 选择若干个场点(如中心、1/3视场、边缘)。
- 在每个场点上沿Z轴做对焦扫描(前后移动镜头或传感器)。
- 记录每个位置的清晰度指标(例如MTF、图像清晰度函数)。
- 找到最佳对焦位置,绘制“最佳对焦位置 vs 场点”的曲线。
这条曲线就是场曲曲线。
2. 常见测量方法
方法A:平面靶 + Z轴扫描(最常用)
- 使用高对比度分辨率靶。
- 把靶放在固定位置,逐个场点扫描对焦。
- 计算清晰度指标(常用 MTF50、边缘清晰度等)。
- 得到不同场点的最佳焦点位置。
方法B:点光源成像(PSF测量)
- 使用准直点光源(针孔+准直光)。
- 在不同场点观察点扩散函数(PSF)。
- 记录PSF最小的时候的Z位置。
这种方法更精确,但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。
方法C:波前/干涉仪
- 使用 Shack–Hartmann 波前传感器或干涉仪,直接获取光学系统的波前信息。
- 从波前像差中提取 Petzval 场曲项。
- 这种方法速度快、精度高,但设备昂贵,常用于实验室研究。
四、场曲曲线与指标
得到每个场点的最佳对焦位置后,可以绘制 场曲曲线:
$$ \Delta z(h) = z_{\text{best}}(h) - z_{\text{best}}(0) $$
其中:
$$ h:像高(离中心的距离) $$
$$ z_{\text{best}}(h):该像高的最佳对焦位置 $$
典型的结果是一个弯曲的“碗形”或“拱形”曲线。
常见指标:
场曲半径 R
$$ R \approx \frac{h^2}{2z(h)} (小像高近似公式) $$
等效屈光度变化(在AR/VR中常用)
$$ \Delta D \approx \frac{\Delta z}{f'^2} $$
- Sagittal/Tangential 曲线
径向与切向场点可能不同,若差异大,说明有显著像散。
五、细节
- 场点布局:中心、1/3视场、2/3视场、边缘,最好覆盖4–8个点。
- Z轴步进:5–10 µm(根据景深选择)。
- 照明:保持稳定,尽量使用RAW数据,避免相机内部处理影响。
- 数据处理:清晰度 vs Z曲线可用二次拟合,求出最佳对焦点。
- 结果判定:若边缘与中心焦点差值过大(如>0.2屈光度),则说明场曲明显。